首页 > 新闻资讯

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

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

  导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

  (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

  社会治理涉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等,各个方面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展开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确立包容性治理的理念。包容性治理是指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影响治理主体结构和决策过程,公平分享政策结果、治理收益和社会资源,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公共治理。它包括治理结构、治理程序、结果和收益的包容性。[8]地方政府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真正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让人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满足现代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要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和生活保障。二是树立公民本位的理念。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要坚决破除官本位的权力惯性思维,通过上层示范和典型带动,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三是坚守诚信的理念。政治信任对政治体系的续存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是民众基于理性思考、实践感知、心理预期等对于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职人员行为的信赖,是一个历史的,不断调整、修复和发展的动态过程。[9]在决策层面,要保证地方政府决策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地方实际,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在行为层面,地方政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政府管理不错位、缺位、越位;在程序层面,地方政府要加大社会治理过程的透明度,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协同体系

  社会治理的协同体系是指为达成某个目标,政府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社会之间进行联动、协调、合作和协商的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革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概念风起云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生产生活的转变和社会治理的变革。地方政府在转变社会治理方式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云技术,整合各部门分立的信息系统,为上下级之间的垂直指挥和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形成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构建社会治理协同体系。例如,上海市闵行区2009年开始探索建设城市管理大联动体系。所谓大联动,就是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组织体制的前提下,社会协管力量整合统管、管理信息集中采集共享、行政执法协调联动,优化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问题联处、执法联动的社会管理协同局面。又如,宁波市海曙区2012年开始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障、民政、老龄化等信息管理工作平台和社区档案台账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三)以公民参与为突破口,建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公民参与是指政府在立法、公共政策制定、决策过程中通过开放透明的渠道从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或组织获得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和过程。谢里市民服务功能,实现交互服务与信息推送并重,使政府信息发布更加全面、服务民众更加到位、回应社会关切更加精准。

  (四)以改变干部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创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地方干部要建立源头治理、动态治理、依法治理的思维方式,切实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其一,动态治理的思维方式。动态治理是系统性的治理过程,它是指政府秉持开放和包容的理念并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决策与执行的过程,以持续回应公众的需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破除刚性的稳定观,坚决摒弃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花钱买平安的错误思维,树立动态稳定思维,通过政策调整、心理疏导、社会调解等多元化手段动态治理社会矛盾,为公民的利益表达,不满情绪的排解提供制度化、常态化的渠道。其二,源头治理的思维方式。当前要加快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即对重大政策、决策或项目在制定、出台及实施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频率,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管理,做好危机预防及计划准备工作,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防范、降低、消除危害社会稳定的风险。[11]其三,依法治理的思维方式。法治是社会治理和社会矛盾化解的底线,突破法治底线的社会治理必将对社会秩序产生破坏性影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配、社会组织等法律制度。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领域的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的权力来源、权力行使和权力手段的合法性,提升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地方政府要开展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理念,提升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文化氛围。

  (五)以透明化为着力点,强化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地方政府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是对其自身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客体。一般而言,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动力来自外部社会需求的推动、社会矛盾的倒逼、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地方政府内部领导层的自觉。但是要持续发挥这些动力机制的作用,只有将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放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下,置于公众的监督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内部体制和利益因素的制约,从而破解地方政府为自己动手术的困境。一是公共服务透明化。地方政府要把提供公共服务的依据、标准、流程、时限和结果通过公开栏、服务卡、办事指南、服务热线、网站平台、媒体、微博和微信公共账户等方式及时公开并进行动态沟通。二是权力运行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运作的自由裁量权空间就会缩小,就难以有更多的机会搞权力谋私。例如,近年来上海、北京、江苏、江西等地全面推开权力网上运行,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而且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加快社会治理变革,改变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治理质量,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探索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和挫折。只要各级地方政府把握大局,因地制宜,坚定不移,不断探索,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一定能够实现。

  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

  1、坚持系统治理。

  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工作职能,而且也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各种优势发挥到社会治理中。政府要发挥关键作用,把社会治理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不断提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的能力。社会各方面要踊跃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协调作用,形成社会治理的健全体系。

  2、坚持依法治理。

  坚持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当然也要坚持依法依归,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要加强法律宣传,树立法治思维,改进法治方式,做到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制环境。切实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促进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3、坚持综合治理。

  社会治理不能简单除暴的进行,要学会应用网络、媒体等新的治理手段,进入新的社会领域,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注重道德约束,注重规范社会行为,注重运用教育、协商等工作方式,注重协调社会关系。

  4、坚持源头治理。

  社会治理必须从源头上根治矛盾,解决源头性问题,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要高度重视了解民情民意,要高度重视了解存在问题根源,从被动应付向注重治本转变,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里。要注重形成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将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变成制度,进一步健全各方参与的机制。

原文标题: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xsj.com/news/1313.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宝乐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